红日西斜。
孙绍宗将一对乱伦姑侄的供状审阅无误,交还给孙承业收着,又灌了两口提神的浓茶,这才扬声道:“下一桩!”
“十三叔。”
孙承业忙小声提醒道:“您之前选定的十一桩案子,如今都已经断完了。”
“都断完了?”
孙绍宗先是一愣,继而便长舒了口气,这整整一天审下来,虽没遇到什么为难的案子,可这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纷,却也足够让人头大无比了。
揉了揉隐隐作痛的眉心,他起身将袖子一甩,孙承业立刻适时的喊道:“退……”
谁知那个‘堂’字还没出口,就听门外鸣冤鼓咚咚作响。
这十一桩案子都已审结,怎得还有人在门外击鼓?
莫不是又凑巧发生了什么大案要案?
想到这里,孙绍宗忙又重新在公案后落座,吩咐衙役将击鼓鸣冤之人带到堂上。
不多时,两个衙役面色古怪的领进一人来,却竟是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那少年被带到了这公堂之上,面对几十只眼睛,竟半点也不怯场,上前规规矩矩的跪好,双手托举着一张状纸,脆声道:“启禀青天大老爷,小民李贤有冤要诉!”
孙绍宗使了个眼色,立刻有人上前把状纸接了,呈送到公案上。
孙绍宗拿起那状纸,浑沦吞枣的扫了一遍,却见这童子非但是要伸冤,竟捎带着还告了宛平县令徐怀志一状!
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这少年李贤与父亲李升,原是河南邓州人市,两年前李贤的母亲病逝,他就随着父亲李升一起到京城谋生。
数日前,李升开设的米铺,因为一时周转不济,准备向好友陈栩暂借纹银百两,好度过眼前的难关。
原本两人约定好了,晚上要在李家的米铺里碰头。
谁知到了晚上,李升在铺子里左等右等,也不见陈栩带着银子上门,心急之下,就领着伙计找到了陈家。
谁知家中竟只有陈栩的妻子常氏在家,并不见陈栩的人影——而且根据陈栩的妻子常氏所言,陈栩早就已经带着银子出门去了。
就这样,李升和常氏一起找了三天,结果还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没奈何,两人只好到官府报案,希图借助官府的力量找出陈栩。
谁成想那宛平知县徐怀志,也不知怎么查的案子,竟认定是李升同常氏有私情,合伙暗害了陈栩,并在堂上施以重刑,将李升、常氏屈打成招。
将这份状纸放回桌上,孙绍宗扬声道:“李贤,你言说自家父亲与那常氏,皆是被宛平县屈打成招,可有什么凭证?”
“回大人的话。”
那李贤毫不怯场,挺直了腰板拱手道:“若非是屈打成招,为何我父与陈家婶婶招认已有四日,宛平县却始终未曾找到陈叔叔的尸首?”
这话倒真是一语中的,既然李升和常氏已经认罪,又有什么理由继续隐瞒尸体的下落?因此这其中必有不妥之处!
而且那徐怀志断案出岔子,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因而孙绍宗当下就命人拿了自己的名帖,去宛平县衙提那李升、常氏二人到堂审问。
待差役领命下去之后,孙绍宗又饶有兴致的,将那诉状托在手中,问道:“李贤,这张诉状是何人所写?”
“回老爷话。”
李贤拱手道:“是小民亲手所书。”
“可是听别人口述?”
“不曾,上面皆是小民所思所想。”
啧~
这份诉状格式上虽有些问题,可内容却是条理分明,如果少年没有撒谎的话,当真可以称得起‘神童’二字了。
而且孙绍宗总觉得这‘李贤’二字,似乎是在什么地方听过的样子。
左右那李升、常氏,也还要一段时间才能到场,孙绍宗干脆就在堂上,考校起这少年李贤来。
李贤虽有些不明所以,却也晓得自家父亲的生死,此时皆操于孙绍宗之手,因此是殚精竭智以对,侃侃而谈竟无一丝怯色。
到后来连孙承业也起了兴致,接过话头考了少年些经史子集的学问,谁知少年更是信手拈来。
到最后,孙承业也不由在私下里叹服,说是自家十二三岁时,断没有这等胆识、见识。
胆识的对比且先忽略不计,这少年的才智却着实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