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圣上亲自带头节俭为江淮赈灾筹措银两之下,朝中大臣、各地官吏和乡绅纷纷捐钱捐物,第一批赈灾银两很快拨付下去,江淮灾区着手开始组织灾民返乡复耕。
十月,初冬,天气渐寒。
刚上朝,刑部尚书耿炎飚第一个奏事,他语调严肃地汇报江淮赈灾不力,大量灾民无衣无食,其中安县灾民聚众抢砸当地富绅,与富绅守家护院发生械斗,造成死伤七十多人,安县官府要求邻县急调兵马协助镇压暴民。
他话音刚落,吏部侍郎候盛立刻站出来附议:“江淮赈灾几倾全国之力,耗费巨大。赈灾款的去向应该彻查,否则江淮赈灾可能成为贪佞之人中饱私囊的无底洞!”
老皇帝并不惊讶,这些情况早有人暗报于他。江淮赈灾款就像一座金山,无数贪婪的眼睛盯着它,想方设法要从中分一杯羹,而且贪无餍足,你争我夺唯恐贪少了。他不禁有些替安国公悲哀,想安国公历来自诩为国为民,他的党羽却在这样关键之时自毁长城,白白给了他一个机会来剪除异己。
收拾起看好戏的心情,老皇帝换上一副盛怒的表情:“必须彻查!朕举全国之力就是要保江淮百姓安稳!如今到好,逼人造反,这么多白花花的银子到哪里去了?!”老皇帝燃着熊熊怒火的目光转向户部尚书刘进,喝道:“刘进!赈灾之事户部主事,你倒是说说这灾是怎么赈的!”
刘进吓得立马跪下不停叩头:“臣立刻彻查!臣立刻彻查!”
老皇帝一摆手:“你就别查了!等着别人查你吧!待朕另选胜任之人后即刻彻查此事!”
朝议结束了,所有人都感觉到一场席卷官场的大风暴即将掀起,每个人都将被这风暴无情卷起,是生是死、是荣是辱早已身不由己。
散朝后,老皇帝召来李雪渊,商量彻查江淮赈灾问题的人选,李雪渊推荐了好几个人老皇帝都不满意,李雪渊立刻明白老皇帝应该是心中已有人选,就故做苦思状,半响不语。终于老皇帝等不及了,只好说了自己的主意:“朕看周志方是个人才,你觉得怎样?”
李雪渊闻言大惊,着急道:“他年纪尚轻,恐难以服众。望陛下三思。”
老皇帝淡笑,意味深长的说:“这么急着帮他推却?果然是你的爱徒啊?舍不得让他以身涉险?”
李雪渊连忙跪下掩饰道:“臣不敢。臣不过是认为他是周御史之孙,而周御史唯安国公、顺亲王马首是瞻。尽管周志方初涉仕途,尚看不出他是不是安国公一派的人,但出于避嫌他也不应该主导这次调查。否则,就算志方公正无私,也会有人认为他会徇私情。”
老皇帝呵呵一笑,淡淡道:“他可是颗好棋子。如果他果真倒向安国公,徇私护短,那么借此可提前废了他;如果他铁面无私,那么经此一役他必然跟安国公势不两立,朕可收获一员悍将。他何去何从全在他自己抉择。李爱卿,这盘好棋结局如何你可能预测一二?”
李雪渊只觉冷汗直冒,强自镇定道:“志方这孩子素来主意端正,他要怎样做臣还真猜不到。”
老皇帝讥讽的目光斜了一眼李雪渊:“那就拭目以待吧!”
回到致曲堂李雪渊呆坐了半天,怎么都想不出破解这个劫的法子:一边是手握生杀予夺大权的皇帝,另一边是早与周家连在一起的安国公,无论选择谁对志方来说都是一种难以两全的劫数。
次日上朝,老皇帝面无表情的宣布让周志方暂领江南东路、淮南东路经略安抚使之职彻查江淮赈灾弊案和督导重修水利之事。这个决定把在场的所有人震得一时回不过神来,待众人醒过味儿来纷纷要进言时,老皇帝冷冷的宣布自己身体不适,起身退朝,留下一头雾水的大臣们面面相觑。
周志方在翰林院接的旨,这个任免决定让他大吃一惊,忐忑之后仔细一想恍然了悟,虽明知前路凶险,但内心倒也坦然。自从江淮回来以后他一直放心不下,那些可怕的画面让他隐隐难安,现在能亲自做点事也算逐了自己的心愿。
接了旨,周志方向李雪渊辞行,李雪渊神色复杂的问:“知道为什么选你吗?”
周志方坦然道:“多少能够想到为什么。不过,学生仍然高兴有机会做点事。”
李雪渊目光一凛:“你知道?你还高兴?你知不知道这件事你怎么做都做不好!”投靠皇帝,置周老于何地?投靠安国公,更是凶多吉少!
周志方坚定道:“局势危急,由不得志方权衡。我不管什么权谋纷争,眼下我只想做好这一件事。在成千上万条人命面前,志方不敢为求自保而苟且退缩!所以,大人,”周志方平复了一下过于激动的语气,认真道:“老师,这件事成则已,不成志方愿与之俱亡!”
看着周志方清明坦荡的眼神,李雪渊更觉痛彻心扉——肝胆皆冰雪,为什么要无端的遭遇这些?
回家的路上周志方满怀心事,他在想他该怎样面对爷爷呢?
周御史一直在书房等他。问了安,周御史让他坐到自己身前的椅子上,拉着他的手问有什么打算。此刻的周御史完完全全只是一个担心爱孙安危的平凡老人,周志方觉察出爷爷尽管极力掩饰,但眼睛里仍然流露出心痛神色。
周志方低下头看到爷爷枯藤似的手紧紧拽着自己,莫名难过,他强忍着眼泪抬起双眼平静的说:“孙儿自当全力已赴。”
周御史黯然道:“底线是什么?”
“人命关天,国法为大。”
周御史半响无语,神情哀伤地端详着周志方,最终叹了一口气:“放手去做吧。我就知道你眼里揉不下沙子。”
爷爷的体谅让周志方感动,他跪了下来,哽咽道:“爷爷,原谅志芳不孝。但江淮弊案不查何谈重振江淮?民不聊生就会内患不断,国不可以乱啊。”
周御史扶起周志芳:“我知道”,又叹了口气:“只是官场永远不会是黑白分明的,朋党势力永远存在,利益牵绊千丝万缕。我自己历来反感以利益结盟,但现实就是没有利益就没人愿意与你结盟。我们利用他们,对一些事就只能视而不见,但这次确实太过份了。犯了法理因法办,这叫自作孽不可活。”
周御史的话让周志方心下大慰,但他仍然为爷爷担心:“可是,孙儿担心安国公会为难您。”
周御史宽慰道:“别担心,我自会和他说清楚。只是你自己要小心,这群人不会坐以待毙的。”说完,轻轻拍拍周志方的肩:“小子,记着,我们周氏满门忠良,无论做什么都是为国为民,从没有为一己私利而蝇营狗苟。无论再怎么难,爷爷都支持你。”
第二天,周志方赶赴江淮,周御史就称疾在家“养病”。
梅园里,一众人等忐忑不安,户部尚书刘进气愤的说:“周御史偏偏这个时候称病,我去探病说刚睡下。这明明就是躲我们嘛!他有没有给周志方交底也不清楚,这周志方是什么态度也不给我们说,他到底想干什么?!”
众人一片惶恐。安国公不耐道:“好了!别自乱阵脚!”
他冷冷扫了一眼众人:“说倒底,你们究竟干了什么?!江淮赈灾明明是我们好不容易争到的好事,可你们不好好约束下面的人,结果捅出这么大的篓子!皇上要彻查此案,他周志方能给你们一个什么保证?哼!这次不掉几个脑袋怕是交不了差!”
一干众臣被梗得无言以对,半响,户部侍郎严天朗嗫嗫道:“找几个人交差不是难事,我们就怕周志方年纪轻,不知轻重,万一蒙了眼、铁了心,一律从严法办,我们的人损失可就大了。特别是几个重要的地方大吏如果倒了台,我们护不了今后谁还跟我们干事?”
安国公叹了一口气:“你说的对,这种事不得不防。周御史避而不见的态度已说明极有这种可能。周志方这小子还不是我们的人,眼下圣宠正隆,他怎么想、怎么办我们真没底。万一他真心实意倒向皇上,借查案替皇上剪出异己的可能不是没有,我们必须及早应对。”
安国公思虑了一下,吩咐道:“立即把消息传过去,让江南的人小心行事,查案进展每日急报,并做好舍车保帅的准备!”
而景阳宫里,肃亲王跪带地上,正在极力游说老皇帝换人查案:“周志方是周御史之孙,而周御史历来与安国公走得近,恐怕难免受人摆布,一旦不能公允处置,这案子如何查得下去?望陛下三思。”
老皇帝斜倪了一眼肃亲王,不紧不慢的说:“我年纪虽大了些,可眼没花、耳未聋,周志方办得如何我自然清楚,不行就问罪、杀头、换人,行就说明朕没看错人。这一切不是全在掌握之中吗?他还能翻了天?”
为彻查江淮弊案,老皇帝赋予周志方自行挑选办案人员的特权,并从禁军中派出一队护卫护送,借以这番超规格的圣宠向众臣表明对周志方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暗示周志方莫负圣望。
周志方在征询李雪渊和爷爷的建议下,抽调了20位京都各部中下级官员参与调查。这些人多是有才能却无背景的寒门之士,在长期被豪门望族把持的京城官场难有出头之日,江南弊案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扬名立万的机会,加上看到皇帝如此重视此案,个个更是踌躇满志,真心想跟着周志方大干一场。
出发这天,阴云蔽日,冷风掠过落叶翻飞,平添几分萧索之意。十里长亭外,众人一一辞别,绝尘而去。周志方坐在马车里心绪难宁——他知道此行注定凶险难测,然而他没有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