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鸭

繁体版 简体版
小说鸭 > 大宋金手指 > 第一五一章 肘下常备善后方

第一五一章 肘下常备善后方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一五一章  肘下常备善后方

夜深了下来。

赵与莒拖着有些沉重的步子离开稽古堂(即御书院),然后自己步行回到作为寝宫的福宁殿的。

身为天子,他原可以乘天子的御辇,只是如今他每日都忙得不停,初接手天下权柄,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故此也没了运动时间,他把这一段步行,当作每天的运动量了。

当宫女替他解衣时,他习惯地喊了一声:“阿妤。”

那宫女手微微一颤,赵与莒才意识到,她不是韩妤。因为在外人看来,韩妤极得他宠爱的缘故,韩妤身份已经与此前完全不同,被封为婕妤,每日晨昏,少不得要去杨太后那儿问好请安。

赵与莒与杨太后关系好,也有韩妤的一份功劳,她极会照顾人,又在赵与莒身边久了,当初在郁樟山庄时便最能哄得全氏开心,所以全氏才放心让她来侍候赵与莒。每日与杨太后在一起时,便是谈一些赵与莒在年少时的逸事,诸如学骑马摔了,爬到树上摘果子了,还有与赵与芮一起教着家中僮仆识字学算。这些旁人见来只是家长里短的小事,杨太后却听得津津有味,特别是那教家中僮仆识字学算之事,让杨太后心中怦然而动。

杨太后撤了帘,但掌权掌惯了的,突然闲下来,倒叫她很有些气闷,宫中这许多宫女,每隔些年便要放出一批的,在宫中虽说积下些钱财,却未必足一生之用。故此,韩妤便委婉地劝杨太后,不妨将宫中宫女集在一处,每日闲暇时也教她们识字学算,不仅便于使唤,也是为她们日后出宫之计,到时能管家执事,不至于离了宫便不知如何生计。

这两日里,杨太后与韩妤便在忙这件事情,故此服侍赵与莒的,换了其余宫女。

赵与莒摆了摆手:“你下去吧。”

“是。”

那宫女款款离开福宁殿,赵与莒将身体放在御榻之上,又长长吁了口气。虽然身体极是疲倦,可是脑子里却仍旧兴奋,一时之间,他竟然无法睡着。

前些时日的朝堂之争,仿佛还在发生一样,让他久久无法平静。

经过这些子时日的努力,在朝中,已经无人能够置疑他即位的合法性。甚至真德秀、魏了翁等原为济王鸣不平者,如今也都缄默不语——百姓只是传闻济王弑父杀弟,而赵与莒却是将济王买通御医在衣缝中夹带毒粉给皇子坻的证据拿了出来。济王即便不曾弑君,却确实做了有失亲亲孝悌的不道之事。

至于外戚一党,他们原本是畏于史弥远逼迫而与真德秀等人抱成团,史弥远一垮,他们自家便相互看不顺眼起来。杨石是聪明人,见着天子收拾史弥远的手段,心中极是畏惧,写了密奏与杨太后,请杨太后自家撤帘,这才有杨太后次日主动撤帘之举。

然后就是宣缯、薛极等人了,他们如今正兴高采烈地接收史弥远留下的政治真空,他们自然想要安插私人,只是赵与莒这几个月的天子却不是白当的,所安插之人,大多不允,特别是军权,赵与莒更是直接任命秦大石为权知殿前司事,邢远志为权知侍卫司事。百官都知这是天子出于安全考虑的暂时安排,倒没有人就二人的身份进行攻讦。

这几日里,宣缯、薛极等人与真德秀、魏了翁等人,为着如何升赏罢黜,在朝堂上争论不休,赵与莒只作不知,暗地里却以“堂除”之制,将这几个月他选中的人放到各处副职之上。这原本是史弥远擅权的方法,但史弥远还须假借天子名义,赵与莒则完全不必要了。不知不觉中,原本在朝中毫无根基的赵与莒,如今也算有了一些真正的亲信。

但是宣缯薛极等人他还不打算踢开,也不可能能踢开,一来他扶持上来的人年轻资浅,踢开宣缯等人,只会便宜真德秀等理学人士。二来他还需要宣缯薛极与真德秀魏了翁打嘴仗,免得那些所谓正人君子们的书呆子迂气发作,对他这个天子的一些决策指手划脚。

在些小细节上,他却处处显出体恤群臣的模样,比如说,三品以上朝臣皆赐座位之事,虽然这与所谓“祖宗之法”不符,却除了两个年轻的言官抱怨了几声,满朝无人反对。

他需要这些人制衡,以稳定大宋中枢。今日之事,虽然让他气愤,却只能暂时按捺。接下来,他要做的是收拾在地方的史弥远一党。原本这些人可以慢慢收拾,但李全的野心之举,还是打乱了他的步署。这些人中,有一些是可以为他所用,也有一些是必须清除的。

史弥远在地方上势力,与他最为亲善者当属他的族侄史嵩之。此人有野心有才干,不喜欢理学尚义理轻功利的那一套,而且为人果决报复心强,传闻曾在山寺讲学,被寺中僧人所辱,竟然乘夜烧寺而去。这样一个人,必须严格控制,但他所处的官职让赵与莒稍稍放心,他只不过是湖北路制置司干办公事,尚未独当一面。而且以此人心性,赵与莒不认为他对史弥远会有太多忠诚,哪怕他是史弥远族侄,也只是冲着权势而与史弥远亲善。这个人可用,但不可置于要害位置,否则必因私欲而坏大事。

其次便是胡榘,此人又与史嵩之不同,不仅善治地方,而且又极长诗文。他因为与史弥远之父史浩关系亲近的缘故,受史弥远信用,万事唯史弥远马首是瞻,另一方面他又是曾极力主战请斩秦桧的胡铨之孙,其祖之志尚存。而且此人向以忠义自诩,目前出知福州,他虽是史党“四木”之一,可也是值得争取的对象。通过他,可以稳定其余史党在地方上的成员,待得大事定之后,再寻合适位置将他闲置便是。

再次是正任知镇江府的赵善湘,他本是宗室,也是大儒,精通洪范,粗晓兵事。他毕竟是宗室,对史弥远阿附有之,却未必说得上忠诚,或者说,他阿附的只是史弥远攫取的皇权,而不是史弥远本人。

这三人都是可以争取的,而且他们所处的位置也极是关键,一在襄阳一在福州一在镇江。只需他们稳了,那么史弥远在地方上的其余党羽,便只能束手无策了。

史嵩之可以以权势诱之,胡榘可以大义责之,而赵善湘则可以宗室族谊羁之。

想起这几人,赵与莒又觉得有些好笑,在后来写史书的人眼中,这些人阿附史弥远,应当算是“奸党”,但因为史弥远提倡理学,而那些写史书的人又恰恰是抱残守缺的理学一脉,他们把力图匡复、矢志百伐的韩侂胄拿出来与秦桧并列,却将祸国殃民擅自废立擅杀大臣的史弥远放开,原因便是史弥远一手将已经被掀翻打倒的理学钜子朱熹又扶了起来。

文人之党同伐异,理学家之假道学,由此可见一斑了。

他们却有意回避,在史弥远上台之后,打击所谓“韩党”不遗余力,凡赞成开禧北伐者尽受迫害,甚至将辛弃疾、陆游都被诬“党韩改节”而夺了职名。另一位在理论上能与朱熹、陆九渊等相抗衡的元老名宿叶适,也被夺职奉祠十三年。

“可惜,叶正则已死了。”想到叶适,赵与莒心中便禁不住惋惜,这人天分极高,主倡事功之说,正是符合工商业发展初期市民阶层、商人阶层积极进取之思潮,他已在前年病逝,否则的话,使他出来主持大事,必令海内咸服。

想着想着,不知不觉中,又转到今日白天的争执起来。若是他以天子之威逼迫群臣,令群臣接受杨妙真,结果必是满朝告病,这若大一个国家,莫说他一个人,便是他将义学少年全部调来,也无法维系运转。故此,暂时还只有采用曲线方式,庙堂之争,在智不在力也。

只是委曲杨妙真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